晉江潘徑網2020-12-06 12:38:53
??
作為吃貨中的一員,閩南地區的特色小吃想必大家必然不能錯過。
但是做吃貨,也要做一個有內涵的吃貨。
現在,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幾款超好吃的閩南小吃,以及他們的歷史典故,讓大家在欣賞美食的同時,又了解美食故事。
1
蚵仔煎
蚵仔煎,普通話譯作“海蠣煎”,是閩南、臺灣等地的經典小吃。據傳這是一種在貧窮社會之下發明的創意料理。古時候,閩南當地的人民生活很艱苦,因為吃不飽所以發明了它來替代糧食,因此這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征。
關于它的起源,有一則有趣的故事。民間傳聞,西元1661年時,荷蘭軍隊占領臺南,泉州南安人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馀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后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
另一種比較有根可循的說法是,蚵仔煎是隨著鄭成功大軍以及福建,潮汕移民的遷入,帶入了臺灣本土。成為海峽兩岸人民共同喜愛的美味佳肴。如今臺灣的蚵仔煎與閩南地區特別是泉州的蚵仔煎制作工藝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
面線糊
它是福建泉州的漢族傳統名點,呈糊狀,是由細面線、番薯粉制作成。傳說,面線糊的產生也跟艱苦的生活有關。乾隆下江南時,來到了一個叫做羅甲村的小村莊。那時正值糧食短缺的時候,村民全都窮得揭不開鍋。為此村民急得是團團轉,實在想不出要弄什么吃的來招待皇帝。乾隆在一秀才家門口下了轎,村里人都替秀才捏了把汗。
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在墻角找到一些往年豐收時啃剩的豬骨頭和魚剌,洗后下鍋熬出一碗湯,又去柜子里掃出一把面線碎和一把木薯粉,和著就做出了一碗面線糊。乾隆吃后,感覺味道非常鮮美,馬上問這“龍須珍珠粥”是用什么做的?這秀才妻子真是巧,立即大膽回答,這是祖傳秘方,用上等面線和特等精制地瓜粉加工而成?;噬洗蟠筚p賜了這個巧媳婦,這面線糊也就這樣傳開來了。
3
土筍凍
土筍又名涂筍,是泉州的傳統風味小吃,如今流行于整個閩南地。歷史上最出名的要數晉江安海的土筍凍,味美甚鮮,土筍凍呈灰白色,晶瑩透明,香嫩清脆,富有彈性,和其它調料配食,風味尤佳,是泉州乃至泛閩南地區一帶冬春季節的時令佳肴。
目前為止關于土筍凍的起源有2種流傳很廣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鄭成功發明了土筍凍。傳說鄭成功在攻打臺灣之時,曾經有一段時間糧草緊缺。而鄭成功治軍嚴明,堅持不接受老百姓的任何資助。駐軍當時所在地離海灘很近,將士們到海邊挖出來大量的“土筍”,而鄭成功每日僅食用以土筍煮成的湯。憂國憂民的鄭成功為了早日收復臺灣,經常忘記用餐,而其下將士經常要再次溫熱土筍湯。
有一天,鄭成功不想讓手下將士為他溫熱,直接食用凝成凍的土筍湯,沒想到這味道比土筍湯要好,無意中鄭成功發明了土筍凍!土筍凍逐漸流傳開來,經后人不斷改進制作方法及佐料,形成了廣為人知的土筍凍!
第二種說法與戚繼光有關。明嘉靖年間,倭寇入侵我國東南沿海,戚繼光率兵抗倭。因糧食緊缺,便下令捉灘涂上的跳跳魚、小蝦、小蟹、螺貝一起下鍋煮湯,而在灘涂上拖螃蟹的時候無意間捉到了一種海蚯蚓,士兵將之單獨放進鍋里煮湯。在戚繼光最后用餐時,只剩下冰凍成塊的海蚯蚓,他也只好拔劍取下一塊品嘗,沒有想到這味道比魚、蟹更為鮮美,從此土筍凍便流傳開來。
4
牛肉羹
牛肉羹是泉州地區的一道風味小吃。雖然它只是一項小吃食,不過來頭卻不小,據說它的問世還跟南宋抗元名臣陸秀夫有關。
傳說南宋景炎三年,也就是公元1278年的四月,宋瑞宗死后,大臣陸秀夫等人擁立年僅八歲小皇帝趙昺。為了逃避元兵的追殺,他們時而居住在船上,時而靠岸覓食,處境十分狼狽。一天,陸秀夫領著小皇帝潛入法石山討食,荒野里只住一戶人家,父女相依為命。家中唯一一條老耕牛幾日前被元兵宰殺,如今只剩下一張牛皮和四個牛蹄。
面對此景,陸秀夫只得與那父女倆一齊用刀將牛皮上殘留的肉屑一點點地刮下來。并把刮下的牛肉放入沸湯中煮熟,隨手加入一些海鹽和姜末。不料竟香氣四溢,讓餓了多天的小皇帝終于得以飽餐一頓。
南宋祥興二年,也就是公元1279年,宋元兩軍在崖山決戰,宋軍大敗。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趙昺投海,南宋滅亡。但由陸秀夫和那農家父女共同制作的牛肉羹,經那農家父女改進后在民間流傳下來。到了明代,隨著番薯從呂宋引入福建,番薯粉替代綠豆粉成了制作牛肉羹的主要原料,這種牛肉羹的做法也一直保持至今。
5
田螺肉碗糕
碗糕里最好吃的碗糕就當屬田螺肉碗糕。田螺肉碗糕外面光滑,肉身又軟又韌,中心還有一塊特別韌特別香的肉仁,很象田螺肉,又紅又赤,又光又亮,所以才叫做田螺肉碗糕。在閩南地區,一到過年時家家戶戶就一定得蒸碗糕,因為蒸碗糕需要發酵,寓意著“發”,象征發達、發財、發家致富。每到祭祖、拜祭神明時,碗糕也是供桌上的“??汀?。對于田螺肉碗糕的由來有著這樣一個典故。
話說從前閩南的陳厝村,有個窮苦孤兒叫陳阿福,他十五歲那年乘船到臺灣鹿港,在張萬利老爺的熟食店里當賣碗糕的小伙計,每天的工錢就只有三塊碗糕。有一天一個衣衫破爛的老阿婆來店里討飯吃,陳阿福便把自己的一塊碗糕分給阿婆,從此,老阿婆天天來找阿福吃碗糕。就這樣一直到第二十二天,阿婆向阿福要去一塊碗糕,左捏右捏,不一會兒,碗糕就變了樣。阿婆把碗糕還給阿福,阿福吃下去覺得奇怪,原來那軟棉棉的碗糕,卻變得又松又實,又香又嫩,特別耐嚼又透出一股田螺香味。因感謝阿福的幫助,阿婆便教給了陳阿福制作田螺肉碗糕的方法。之后,陳阿福便自己開店賣起了田螺肉碗糕,并將這門手藝帶回了家鄉流傳至今。
6
滿煎糕
此糕呈錐形,內似蜂窩,食松軟,夾層香甜,是冬春季節的佳點。據宋代嘉泰元年(1201年)居士張約齋《賞心樂事》記載:宋寧宗趙擴時期,正月孟春的杭州人就舉行“人日煎餅會”作為夜間活動。在這活動中的野炊“煎餅”應該就是“滿煎糕”的雛形。
但真正的“滿煎糕”的出現卻與清代左宗棠有關。咸豐五年(1855年)太平軍入福建時,左宗棠在馬尾創建造船廠,推薦漢人沈葆禎主持。為了使清兵吃飽且不擾民,他決定在煎餅上加以改進,利用福建盛產蔗糖及花生仁讓傳統咸面餅卷大蔥、沾辣椒變成甜食。于是,他把糖與花生仁碾碎,拌在已發酵松軟的煎餅卷內變成煎糕,使兵勇在海上練兵后更容易入口,更容易攜帶。宗親中也有至泉州清軍驛駐扎者,仍傳入“滿煎糕”為食。
光緒九年(1883年),左宗棠再次誓師福建。他派老部下王鑫之子王詩正組軍潛入臺灣,以對付在臺南的法軍,“滿煎糕”也隨王部傳入臺灣。
7
石花膏
石花膏的主要原料石花菜,是生長在臺灣海峽中潮或低潮帶礁石上的一種食用海藻,藻體平臥,為不規則的叉狀分支,形狀看上去也頗似珊瑚,很雅觀。石花膏為純手工制作,先以大鍋熬制石花草,后用紗布過濾,冷卻后自然凝固像果凍,透亮清澈,食用時可加入蜜水、糖水。天熱食之可清涼降火氣。
關于它名字的來源,閩南沿海有這樣一段感人肺腑的傳說:從前,東南沿海的某漁村,有一對恩愛夫妻,妻子名叫石花,賢惠聰穎。每每丈夫捕魚晚歸,石花總要來到港灣的海礁高處,踮著腳等盼。有一天,海上起風,烏云如墨,石花又來到老地方“望夫石”上翹盼歸帆,但等了大半天仍不見夫君的帆影。石花心情萬分焦急,忽然,一個急浪辟面打來,她看到兀立的礁下,有個因海難落水的漁民在邊揮手邊呼救。
在這生死關頭,石花沖破世俗桎梏,咬緊牙關,使勁把這個奄奄一息的男漁民拉了上來,自己卻因礁石滑溜失足跌落波濤洶涌的大海,再也沒上來。遲到的石花丈夫回到家后聞此噩耗,趕到石花常站立的礁石上慟哭一場。說來也怪,天晴浪靜后,石上竟長出一種素雅可愛的不知名小花。鄉親們為悼念這位見義勇為的漁家女,就將這種奇異的海生物取名為“石花”。
閩南文化,博大精深
每一道美食背后
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
展現了閩南人民豐富的創造力
和深厚的文化積淀
你還知道哪些美食故事呢?
歡迎下方留言告訴小編
(轉發自公眾號:LOVE廈門)
?你可能還喜歡下面這些內容......
潘徑村擋境大神-武安尊王及麾下二員大將 你知道多少?
【咱厝快訊】潘徑村“清蓮寺”舉行奠基典禮
東石潘徑一居民家中電費“暴漲” 原因竟是這個...
☆幾個關于潘徑村的民 間 傳 說
東石潘徑村二祖份元和祖宇落成慶典之迎博士匾(視頻)
||廣而告之||
? ? ? ? ? ? ? ? ? ? ? ? ? ? ? ? ? ? ? 共享代駕 ? ?誠招司機 ? ? ? ? ? ?
?? ?持有C1駕照三年以上適應夜間工作,刻苦耐勞駕車期間無重大事故年齡在23-45之間,男女不限 ?熟悉泉州地區道路 ?為人機警正派,能服從分配自備智能手機一部,電動自行車一輛接受派單 ? ? ? 招聘熱線13805981328楊